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激动人心的奇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取得这一历史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我们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时代担当
从成立之日起就与广大人民群众甘苦与共的中国共产党,最懂得人民内心的期盼、最懂得人民真挚的向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理想要与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分步骤逐步实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对于小康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变为现实。
新时代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需要我们党从战略高度进行缜密擘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环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接力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时间上前后相接,在各项事业发展上全面对接。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
确立科学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指出“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又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标准,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还提出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涵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引。
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决胜期需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2015年以来,党中央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一系列专题会议。在脱贫攻坚倒计时300天的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对全党全国全社会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这一系列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供制度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创新不断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比如,在民生领域,加快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住房、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脱贫攻坚领域,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实行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责任制,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一系列体制机制有效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创新方式路径。推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思路和方式,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提出“六个精准”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科学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好“怎么扶”这个关键问题上,从致贫原因出发,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发展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保护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兜底保障等方式,探索并拓展了“输血”和“造血”功能并重、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使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集中优势资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宏大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凝聚各方力量,高效整合资源,不断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政策供给和要素投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开展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干部驻村帮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各级财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从2017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平均每年超过1000亿元,2020年将继续较大幅度增加专项资金规模。党中央领导下的全党动员和全民参与,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决战决胜阶段尤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当前,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越到决战决胜阶段,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在狠抓落实上用心用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举措,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在统筹推进上全面发力。当前,全球疫情蔓延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我们不但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还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位,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在攻坚克难上持续加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取决于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到今年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未摘帽县和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攻克贫困的最后堡垒。同时,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1日 09 版)